顯應祖師

本巖主祀神金面顯應祖師,俗名黃惠勝,西元1099年(北宋)生於福建永春縣,1134年(南宋)於福建安溪縣湖頭鎮大尖山坐化,是參禪得道、法慧高超的佛教神明。西元1124年,祖師雲遊至安溪湖頭盆地西南邊緣的小尖山,深慕此山鍾靈毓秀、氣勢天成,遂在峰頂結庵修行,號曰「寶峰」。祖師得道渡眾,行醫濟世、樂善好施,為民排憂解難,深受信眾仰戴。時值大旱,祖師曝身祈雨,無不靈驗,人稱「黃水車」。

祖師預言他日會有「將軍劉寶」駐庵剿亂,遂移居小尖山西方、不遠的大尖山(翠屏山)。祖師在大尖山因岩架屋時,民間盛傳「惠勝搆泰山自出瓦」,就是屋用鐵瓦悉自行飛遞而至。1134年(北宋),祖師示寂,鄉里百姓感念其渡濟德澤,伐木建庵,依山築岩,立廟永祀。相傳1162年(南宋),高宗敕封祖師為「顯應普濟大師」,俗稱「泰山顯應天師」或「顯應祖師」。

後大尖山陸續更名為大山、太山、泰山,因此,此岩自明朝起,即已習稱「泰山岩(巖)」。1143年(南宋),閩南農民群起抗稅,縱橫漳、泉、汀、建四州,史稱「臨汀寇」,朝廷派「統制劉寶」在小尖山築寨平亂,祖師未卜先知,果然料事如神。

歷年來湖頭泰山岩有幾次重要的重建或增改建。明朝正统年間(1436~1449年),巡檢李森興建中殿及藏堂、齋堂。1546年(明朝嘉靖)李春錦墾田養寺,交付住僧善林力耕,興盛時擁有僧侶百餘人。李春錦與善林並於1550年(明朝嘉靖)修葺泰山岩,廟貌煥發。1683年(康熙),出身湖頭的李光地(時任內閣學士,1705年任文淵閣大學士),幫助對他有救命之恩的住持銳峰禪師德林重興泰山岩。

1714年(康熙),太學士(國子監的學生)李培岳重新修葺本岩。1752(乾隆),住僧瑞登再次募緣修繕。

但在上世紀,歷經大陸的種種社會運動後,湖頭泰山岩煙消雲散,不復存在。後經地方與海內外十方善信的努力,泰山岩於2002年開始在湖頭前山村動工重建,三門殿、祖師殿、觀音殿、藏經堂、齋堂、放生池、靈塔等陸續竣成。